供应链金融为什么要“脱核”?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国之大体。而在这其中,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又是破局关键。
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
基本是以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主,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展开业务,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业单体信用资质薄弱等问题,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在发展过程中,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过度依赖核心企业。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作为信用基石,需要承担额外的信用担保、信息沟通等责任,这加大了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二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存在增信难等问题。
虽然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业单体信用资质薄弱等问题,但大量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由于其固定资产较少、动产较多且缺乏抵押物,导致融资可获得性较低。
三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处理供应链金融数据时,面临数据处理成本高和数据风险管控难度大等问题,导致风险管理能力受限。
如何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其融资便利性和可得性?供应链“脱核”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供应链金融“脱核”概念
所谓“脱核”,不是指脱离核心企业,而是更多地依靠供应链上产生的各种交易数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物流、信息流等作为放款或者风险评估的依据,把金融服务扩展到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传统的核心企业“主体信用”模式,从“数据信用”出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及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这就需要核心企业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规范和强化供应链管理,稳固供应链合作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供应链的关键角色优势,主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协同做好交易风险管控,拓展产业金融服务,帮助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
供应链“脱核”的关键之一,是数字化的手段和技术的应用,突破银行数据能力瓶颈,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效率的必由之路。
1.减轻核心企业负担:通过减少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需求,降低其财务和管理支出。
2.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利用交易信用和数字信用优势,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可得性和便利性,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3.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效能:通过整合大数据、AI、区块链等现代技术,采集和分析供应链中各方的交易记录、信息流动、物流状况等多元信息,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价体系,提高风险控制的智能化程度。
随着产业的发展,供应链上下游业务流程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产业链交织愈加复杂。平安银行将继续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场景,深入到供应链的“毛细血管”,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定制化的服务方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尽我所能 齐创共赢
瑞金发展集团
有干货!有态度!
